掩门而去
掩门而去 平常的夏日上班,掩门前突然或有所思的停了下,习惯地想想还有什么手机钱包之类没带—-恍惚中带上了门——暑假里的孩子还在懒觉—心里有了种家的真实感;小文《人生有约》幸被刊登,又有不少新知旧雨来信寒暄—;但突然的感觉—这关门的刹那间有种怪异的感觉—门合上了,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再回来,那么一切“家”的内容都与你无关了吗?其实人都有那么一天,不再回来。—如此沉重的浮念!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他伟大,而他的伟大原来也是与“家门”有关—-家就是这么原始和根本地代表着你的核心价值和归宿。说些仁人志士;无论是刺秦壮士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返”还是革命家周恩来的“难酬蹈海也英雄”—任何决定其实都牵连着家,出发是家,归来的也是家。落叶归根归的是故园,改变的是家谱祠堂中牌位的或显赫或落寞的位置—-与本人生前无关,与他人摆弄顺序有关,但家门的存在就是深刻影响了本人的决策趋向,激励了无数胸有抱负的之士毅然“摔门而去”,果然层出不穷轰轰烈烈的故事永远传诵。再如喜欢《one night in beijing》的朋友一定会在此句动容:“女唱: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穿着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男唱:呜—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 女唱:呜…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合唱: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唱: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这些唱词的缠绵哀叹,场面的绝望铿锵只有想象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切三叹!这种欲问路叫门不敢,等门无声心悸的感觉都是与家门有关呀! 平常中有的人选择主动离开—那或是一种无约期的短时间—为了自己的未来,去闯世界;因为家里的资源是有限的,就象小狐狸长大了,一定要被赶走—这是成长的必须,但总有一天天他会带了新娘子和一群小狐狸来认老家。有的离开则是被迫,或是生老病死、或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那种刻骨悲跄的流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所谓几次的民族大迁徙都与其有关;如今和平60年了,时代不同,迁徙的人群更是汹涌—但这次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无数的年轻人从家门出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他们离开了家,是为了筑起一个新家,找到与老家一样意义的家园,他们离散聚合,成功则衣锦还乡,再修祖坟;苟且过活的则久不通信,煎熬在心头,想的是扑回家门磕拜白发父母! 闲坐静思关于家和门的话题,其实说起来珍重,想起来沉重,遗忘起来无足轻重,一旦离开时则无比的绝望!家可以是100平米的空间,可以很小但内容丰富万千;父母兄妹的呢喃,故物玩具的温度,一树一井的留恋,象个茧中的蚕—是个安逸的温柔乡,或可一生托付;门外是个世界,很大,无限的空间,但很空;因为是远游孤帆,风雨自知,所有的成就和财富若不归乡“又与何人述说”分享,形如孤魂野鬼;“出门一里,不及家里”是熟谚古语;“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是汤显祖的惆怅;“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说的是杨绛述说三口之家孓留一员后的温情感慨—我们涌动的泪水又一次被迫流淌。默默中记得奶奶对晚归的我说:“给你留着门”—- 近次正驾车穿越高架,邻座友人喃问—你可知离家的滋味?我沉吟:“我不说,因为我害怕回答。” 此刻你或在门内,为老人挠痒、为孩子备餐,窗外风雨与你无关;此刻,你或在旅途,你认得回酒店的路?—左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