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的坚持

有幸在辛荣大哥的博客中也拜读了李大伟先生的文章,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受启发之际,颇觉惶恐。从一个做了几年草根组织能力建设支援者顾问,也参与主导了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一个“白领”或者“脑力蓝领”的位置,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志愿者聚会的目的和形式可以根据阶段、目的、会议内容根据一个组织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有相应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公益心和爱心,以及给予发表建议者一个平等宽容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在同样追求效率的同时,公益组织和企业例会是有区别的。在那一次茶社会谈中,这些包括我在内所谓的“白领”或者“乌合之众”讨论的基础是赞助方和早期志愿者已有的方案,那么这个方案是把灾区受到伤害的学生接到大上海组织参观旅游。我想说的是,恰恰在两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缺席的那一个多小时里,这些书生意气的志愿者也在讨论如何避免和调整原先计划中的疏漏,也在认真讨论公益组织的目的,也在讨论风险规避,其中一个顾虑就是针对原方案中把灾区失去双亲的孩子,忽然接到繁华大都市因为心理落差有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潜在危险。我想那次会后的总结是我和辛荣先去考察当地实际情况,然后确定活动地点。处于对当时参与的志愿者的尊敬和实事求是的角度,我想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一个讨论结果,有白领也要老团干。

我想说的是,志愿者活动在讲求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沟通。不同的聚会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形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方式。一个小时的缺席,是一个人的选择和权力,谁也不能干涉。但因此没有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或者经验与别人当场分享,这对于公益草根组织而言也是一个遗憾和损失。正是因为有许多智者后半场的悄悄退出,才让本来需要指点和帮助的草根组织依然在茫然中苦苦挣扎。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不只是出钱,还要输出经验和更多软性资源。如果你坚信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何必担心辩论伤人,因为你要做的是分享,真诚的分享不会伤人。

一个小时的坚持,也许可以改变很多,往好的方向。

一个小时的坚持,可以在不懈一些想法之余,聆听更多好的思路和想法。

一个小时的坚持,也许会消除偏激和误会

同时,阳光种子行动的主旨,是很多人经验和实践的凝聚与结晶。爱护和尊重和自己一样有理想和激情的志愿者,有时候要学会去坚持聆听和分享。

以下是我在今年6月24日给辛荣大哥的一封信中节选:

辛大哥,通过近期一段时间的沟通合作我也想把我的一些想法跟你沟通,如果有说得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方希望你谅解。 

1、关于如何做志愿者和公益活动我的理解

四川地震牵动了所有人的心,激发了所有人的公益激情,而我们的讨论从汶川少年到阳光种子行动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关注热点追求效应到以常态去关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想这对每个参与这个过程的志愿者都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在我的方案里,我更希望阳光种子关注的不是热点或者“卖点”,而是当地的实际需求,这是需要大量志愿者通过长期默默无闻的工作积累起来的。我一直作为顾问支持NGO和草根组织的发展,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剩的激情和匮乏的专业精神与态度。我想这是阳光种子行动今后所有项目中每个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2、关于如何志愿者组织架构和合作伙伴关系

我想说的是一个组织的成功取决于,理解、包容、信任和团结。虽然出发点相同但是大家的目标、价值观和方式方法可能都迥然不同,要达到统一就要制定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方式,流程和准则。同时在处理矛盾方面大家要放下隔阂与架子,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另一个层面就是志愿者大都不图利益,但非常看重名誉或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我建议在组织架构上志愿者做三级处理:发起人理事会(五人架构更为合理,比如请企业加入或加入一名青少年理事);顾问团(8-10人架构 这是志愿者项目组织策划监管的核心队伍);工作组负责人(这是具体项目实施负责人可以由理事会和顾问团成员担任。这样可以保证理事会、顾问团在人数和职能的一个稳定性,避免某一个人的缺失而造成影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