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美—-祝贺阳光志愿者辛荣老师文章为十月2日新民晚报刊登

细节之美
日期:2010-10-02 来源:新民晚报
    
我的年轻朋友步入了人生美丽的时刻,新娘喜极而泣在红地毯等待时,新郎在掀开白纱的刹那间,用手轻柔地拂去新娘眼角的泪珠——全场掌声雷动——不忍回看的细节之美。
    节前专门去看了《山楂树之恋》,这是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后回归情感世界的奉献,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深深体会到“哪个时间的艰难和深挚”。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细节之美。剧本的细节之真实是影片成功的保证,与农村无关,其实是两个城里的知识青年在山楂树为陪衬下的邂逅,也许是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吧,于是有了细节的展开:换钢笔、在静秋为“表现好争取转正”艰难上坡拉车的时刻,老三出现了,也出现了“钱”。100元人民币在当时可以生活一年(当时城镇最低生活费是8元一个月)。真像传统中“英雄救美”的故事。当时一个青工一年的积蓄可能就是100元,而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150元。老三拿得出100元,是因为他在野外工作,加班和野外补贴可以有积蓄。夸张的是当着母亲的面为静秋包脚!感觉老三的情节安排太过“老到”,是经历过感情世界的人。
    情感被引爆的是“我是静秋——”的呼唤响彻了世界,整个时空被颠覆了,期待的掌声没出现,寂静和轻声抽泣伴随着滞留的人群。内子挽着我问:谁是最幸福的?我们共同的结论是:静秋不虚此生,老三最幸福!奉献和真爱永远扣动善良的心弦。情不自禁回想的细节是:多年前,留下单位每天发的牛奶,温热后揣在怀里,等待着冬天夜读归来的心上人;生日到了,交了每个月的规定储蓄款,衣角里还有2元7角,只能拆心思地找合适的礼物——在南京西路上,一元钱买了一副外转内销的绒线手套,1元2角买了个漂亮的印着圣诞马车图案的围裙——看着她围着做饭的模样,至少用了十年。细节的美丽会不经意地被激发。
    人这一生既豪迈又短暂,生命的两端是永恒的黑。浮生既似蝼蚁于穴,感恩日月之明、天地之博,念亲恩之殷切,抚白发之忧患,怜稚子之天真,感挚友之厚爱。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祝福我的年轻朋友,希望他永远用细节去堆砌好人生的美丽。爱可以让人类变得高尚,让脚下的土地变成仁慈。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